74岁“老法师”
强身健体就靠斯诺克
在众人看来,74岁应当是安享晚年之时,然而胡恃曾老先生却因斯诺克活动而日程满满。近期,他受聘担任上海吴淞街道太子队的教练,每周三和周六,他都要带领队伍参赛。比赛地点遍布上海东南西北的八个赛点,胡老先生也需随队四处奔波。即便是在主场的优势下,乘坐轻轨从他家出发球迷网,前往位于宝山区的太子桌球馆,也需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。
周一我得去宝钢参加课程学习,周二则与几位老友相约球场挥洒汗水,而周四和周五,我则会独自前往球房练习,一周之中,唯有周日这一天,我可以自由安排,这便是胡老退休后的日常生活。
胡老先生与斯诺克的缘分始于1953年,那时他正就读于圣约翰青年中学(今和平中学),身为一名寄宿生,他得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。就这样,他偶然间接触到了斯诺克。他主修机械制造专业,专注于力学分析,而斯诺克同样属于力学领域,因此要想打好斯诺克,他必须从这些理论知识入手。不久之后,胡老对斯诺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时间一长,它逐渐演变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1986年,胡老先生在工厂内部创立了一支斯诺克队伍,不久后,该队伍在上海市的比赛中荣获了冠军。随着成绩的不断提升,胡老在斯诺克界的声望也随之攀升。中国斯诺克国家队成立后,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教练的不二人选。
1997年,胡老以球员身份最后一次参与全国赛事,此后便正式踏入斯诺克教练的行列。那年,他已年满57岁,成为了全国赛中年龄最长的参赛者,却依然荣获了第三名的佳绩。转眼间,近二十年的时光流逝,胡老被年轻一代尊称为“老法师”。在教球十余年的生涯中,他指导过的学生多达数千人,同时,他还为斯诺克特色学校回民中学精心编写了教材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的精力已经不如从前,而且视力也在逐渐下降,这使得示范动作变得愈发困难。用他自己的话形容,就是“眼高手低”。尽管如此,生活中我还是离不开斯诺克。因此,即使是7岁的孩子,我也会耐心地手把手教导。在老年大学的斯诺克班,我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同龄人,班上70多岁的高龄学员有好几位。显然,给老年人授课的难度确实更大一些。终究我们的理解能力有所局限,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会有所不同,我们更注重激发兴趣,与年轻人追求提升球技的心态有所不同。胡老先生尽管已经斯诺克近六十年,但他表示,单是观察他健硕的体魄,便能直观地感受到这项运动对增强体质的益处,“特别是对于老年朋友们来说,通过打斯诺克锻炼身体非常有益。打球不仅需要动脑筋,还需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,仅仅是在球桌周围走动那么多次,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。””
李忠,丁俊晖的启蒙老师
十多天前,李忠以一根球杆向他的徒弟们展示了一堂极具启发性的课程。这位久未踏上赛场的斯诺克教练,一杆击出了147分的高分,令那些刚踏入斯诺克领域的新手球员们既感到震惊又心生向往。
李忠此次共带领九名球员,其中年纪最小的才12岁,而稍大一些的则有新生代中备受瞩目的鲁宁。实际上,主动前来拜师学艺的孩子有很多,但李忠并不轻易收徒,“许多家长甚至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将孩子送来。然而,这并非仅仅是金钱的问题,教练的初衷也不能以盈利为目的。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真的适合从事这项运动,如果实在不适合,即便送来也是徒劳无功。”丁俊晖当年随父亲丁文均抵达上海,起初便投师李忠门下。那时,李忠对9岁的小晖仅有的印象是“颇具灵气”。然而,经过一个月的练习,李忠便察觉到这孩子与众不同,“小晖以前特别勤奋,只要我不让他停下来,他就能持续练习。不论练到多晚,只要我不停,他便会继续,那时我就看出了他对于练习的真挚热爱。”
李忠至今仍会向徒弟们讲述丁俊晖昔日刻苦训练的故事,鼓励他们效仿师兄,“相较小晖当年,现今的孩子们差距颇大,尤其在主观能动性上,普遍缺乏自觉性。”
李忠在教导这些尚且稚嫩的十多岁少年时,深知他们性格迥异,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多样化的方法。他针对每位小球员的独特风格,因材施教,尽管在需要严格时,他从不姑息。依据我的要求,每日清晨八点半准时展开训练,球员们需在八点整抵达球馆,进行十五分钟的热身活动,随后还需花十分钟整理器材,任何迟到者都将受到惩罚。孩子们都清楚,在李叔这里,绝不姑息任何迟到行为。记得有一次,九名球员集体迟到,整个上午只得在墙角站立受罚,无人得以进行训练。惩罚结束后,我还会向他们讲解道理,确保他们明白打球的真正目的。孩子年纪尚幼,沟通显得尤为重要;作为教练,你必须洞察他们的内心所思,这样才能准确识别他们动作中的问题。自1999年以来,李忠未曾再参与过任何正式的比赛,然而,为了树立榜样,他依然保持着每周三次的体能锻炼,与孩子们一同跑步,每次跑步的距离不少于7公里,全程至少耗时45分钟。
在此处进行训练,奖惩制度清晰可见。若表现优异,我便会不时地带他们外出游玩,亦或是聚在一起共享美食。大约在十天前,李忠便自费带孩子们在五星级酒店享受了一顿盛宴。当然,在用餐时,大家也需遵循一定的礼仪。在我或其他长辈在场时,晚辈们必须等待长辈动筷后才能开始用餐。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,更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球技,前提是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好人。因此,在传授技艺的同时,李忠不断强调孩子们需广泛涉猎社会知识,鼓励他们广泛阅读,若条件允许,更建议聘请家教,确保学业不受到影响。特别是深入研习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,这对于斯诺克技艺的提升大有裨益。
实际上,教练这个角色对李忠来说不过是兼职而已,而丁俊晖的台球俱乐部也全靠他来照料。尽管球房的经营已步入正轨,但琐碎的事务仍然不少。李忠表示,他之所以坚持辅导这些孩子,是希望未来能再培养出几个像丁俊晖那样的顶级中国球手。他经常对他们说:“现在是我带着你们去品尝美食,但愿三五年后,能是你们带着我去!”
“斯诺克强调基本功,上海小孩打球的太少”
步入中年,许家华未曾料到自己仍能在心爱的斯诺克球桌上有所作为,如今众多人前来求教,让他深感欣慰,认为自己昔日的努力并未付诸东流,心中既感自豪又充满荣光。
自1989年开始涉足斯诺克运动,许家华的球龄已超过二十载,然而在这期间,他曾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空窗期。记得1999年,上海的斯诺克市场相较以往已不复往日繁荣,赛事稀少,奖金也未能同步增长。那时,许家华深感斯诺克不再有趣,于是下定决心远离这项运动,不再触碰球杆,不再关注比赛,甚至连球房都刻意避开,如此戒断,整整持续了十年。
提及丁俊晖,不得不对他表示感谢,正是他让上海的斯诺克市场重新焕发生机。2009年球市再度火热,许家华身边的许多老友纷纷开设球房,向他寻求帮助的人络绎不绝,这也让他萌生了回归的念头。此外,近年来上海台球协会投入了大量精力,尽管超级联赛尚处于起步阶段,但对上海斯诺克的发展无疑是一大福音。
此次,许家华以星伟俱乐部主教练的身份率领队伍参赛。在平日里,他主要负责在星伟俱乐部教授斯诺克,前来向他学习技艺的学员中,既有从零开始的新手,也有已经有一定技艺、渴望进一步提升的资深斯诺克爱好者。面对众多学员,许家华也归纳出了业余选手普遍存在的问题,“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动作不规范。”斯诺克运动中最为关键的依然是扎实的基本功,史蒂夫·戴维斯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维持出色的竞技状态,关键在于他的基础非常稳固。若是你连基本的姿势都摆得不正,那就像射击时枪支没有摆好,发射出的子弹又怎能直飞目标呢?正因缺少系统性的基础培训,许多业余球员在训练初期常会忽视基本技巧,待到寻求许老师指导时,若要改正,难度便会加大。起初,他们或许愿意改正错误的动作,但未必能坚持到底。这样的过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,而且在修正初期,无疑会对原有的球技表现造成一定影响。
曾指导过众多学生,其中球技出众者不乏其人,然而,让许家华感到遗憾的是,真正出自上海本土的球员却寥寥无几。上海市民更倾向于接纳西方文化,因此斯诺克运动在此地已根深蒂固。在90年代初,上海的球馆内几乎清一色摆放着英国莱利品牌的斯诺克桌,美式桌球桌则极为罕见。那时,许家华代表机电局参赛,连续十年荣获市团体冠军。彼时,上海斯诺克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亦颇具竞争力。然而,时至今日,情况已大不相同,上海的小朋友们参与斯诺克运动的人数明显减少。根本在于需要进一步推广斯诺克运动。我们不必将职业化作为唯一目标,而是可以从社区层面入手,鼓励男女老少都尝试拿起球杆,走进球房一观,就如同大众普遍参与乒乓球运动那般。
台球房在以前被视为不端之地,这一印象使得许多人,尤其是青少年,对其保持距离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进步,许家华认为这种看法已经过时,那些陈旧的偏见也应当被摒弃。因为如今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球房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。至少在我们星伟球房,来此打球的多为上班族。家长们理应毫不犹豫地将孩子带入斯诺克的世界,若他们对此情有独钟,便不会再沉迷于电脑屏幕前,而球房无疑是他们最佳的娱乐场所。